新型冠狀病毒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簡介

引起COVID-19病症的新型冠狀病毒


此篇貼文發佈於2020年的3月22日,由於該病毒領域的訊息與研究進展迅速;儘管在撰寫本文時是正確的,但隨著疫情的爆發與延伸,我們會嘗試定期更新其中的內容以維持貼文內容的正確性!


我們先來認識 SARS-CoV2
它又被稱為SARS2, 2019-nCoV,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 (武漢病毒) 與造成COVID-19病症的病毒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02.972935v2.full

Modified from Harcourt et al., 2020. bioRxiv 2020.03.02.972935; doi: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02.972935v2

從這張電子顯微鏡的照片我們可以看到 SARS-CoV2 的病毒顆粒正藉由出芽的方式從受感染的組織釋放病毒顆粒。由於病毒本身非常地小,所以使用普通的顯微鏡是觀察不到的;必須透過電子顯微鏡的方式來觀察,我們才能夠真正地”看”到病毒本身的樣貌。


2019年末, 中國大陸武漢市的醫生在醫院中發現了數例異常的嚴重肺炎的病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病例的肺炎是由病毒所引起的 (因為針對細菌性肺炎來給予抗生素仍無法改善病程) ,且這樣的肺炎也不是經由感染 A型流感所引起的;這群勇敢的醫生立即對於有關當局發出了緊示,但截至 2019年12月31日,中國官方才開始警告世界其他國家可能爆發新型病毒性肺炎的大流行。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我們開始了解這樣的疾病是由冠狀病毒家族中的其中一支病毒所引起的,此病毒與造成2003年爆發大規模疫情的病毒 (SARS-CoV) 有著密切的關係且可以藉由人與人之間的方式來達到傳播。直至今日,我們對於 SARS-CoV2 的相關知識與其引起的疾病已經有相當程度的學習與了解,但為了遏止這樣的傳染性疾病造成全球性的大流行,我們將不間斷地持續搜集與整合各方面的訊息


SARS-CoV2: 病毒學

首先,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個病毒,而後我們將會對冠狀病毒與 SARS-CoV2 有著更深入的介紹。冠狀病毒,如同許多RNA病毒一樣,在進行病毒複製的時候有著較為容易改變的特性 (這裡指的是在基因序列上的變異),而這樣的特性可能賦予了 SARS-CoV2 能夠成功地從源始動物宿主傳播給人類的能力,也是該病毒能夠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原因之一。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ion Cycle.png
SARS-CoV2 主要經由呼吸道來感染人類- 也就是說病毒會經由我們的嘴巴、鼻子甚至是經由我們的眼睛來進入我們的身體。如上圖所示 (此圖藉由BioRender 製作),病毒會感染呼吸道細胞並利用細胞的生物機能來製造更多具感染力的新病毒;接著這些新病毒會在我們的肺部開始蔓延並製造更多的病毒,所以當我們咳嗽、打噴嚏或是說話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將病毒釋放到環境中。而病毒可以藉由他人吸入病毒顆粒 (由上圖所示) 而達到傳播給其他人,同時病毒也可以經由接觸到被感染者碰觸過的物體或是表面,而後觸摸到我們自己的嘴巴、鼻子或是的眼睛來達成傳播。

雖然我們用了圖表來表示病毒傳播的途徑,但Scrubs這部影片用了更好的方式- 藉由視覺化的方式來揭示呼吸道病毒仍可以藉由不同的傳染媒介或是未受到感染的物體來傳播病毒。


COVID-19: 病症

感染 SARS-CoV2 可能會引發醫生或是研究人員稱為COVID-19的病症 (COronaVIrus Disease of 2019, 中譯為2019冠狀病毒病)

COVID-19 指的是可作為感染 SARS-CoV2 判斷依據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其詳細的徵候與一些比較少見症狀我們會在後面的貼文中補上,這邊我們先列出了幾項最常見的症狀
  • 發燒
  • 咳嗽
  • 呼吸困難
如果你覺得自己可能或是已經感染了COVID-19,加拿大政府已經為加拿大民眾建立了自我檢測的網站,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也提供了美國民眾自我檢測的網址,而台灣的衛生福利疾病管制署在其官方網站也為台灣民眾提供相關防疫與檢測的詳細資訊。這些資訊將可以幫助你決定自己是否需要進行採檢,如果您出現自己無法決定的狀況時,請立即與醫生進行聯繫以尋求協助。
此外,在與病毒接觸或暴露在病毒後的2到14天的任何時間都可能有COVID-19的症狀產生。

請注意下列症狀:

  • 呼吸困難

  • 胸悶或是胸部疼痛

  • 意識不清或是無法回應外界的刺激

  • 嘴唇或是臉色發紫

屬於緊急情況,請立即與緊急醫療服務連絡


SARS-CoV2:流行病學

年紀超過60歲以上的長者為感染 SARS-CoV2 的高風險族群,嚴重感染者需住院治療且更甚者可能會危及生命;而對於年輕或是健康的族群來說,感染 SARS-CoV2 所引發的症狀相較於其他呼吸道感染症 (如流感)也較為嚴重。 
SARS-CoV2 除了能造成嚴重的臨床症狀之外,相對輕度的感染症狀 (輕症者)可能會被誤認為是一般的小感冒或是有所謂的無症狀感染者產生;而這樣的情形也對於整個公共衛生體系帶來了額外且嚴峻的挑戰。

輕症者或是無症狀的都具有傳播(散播)病毒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這邊我們要再次強調,為了有效控制與減少感染源的擴散,我們必須確實地實行隔離檢疫措施以及保持社交距離,藉由這樣的方式我們才能有效地保護自身免於感染與其群體中容易受到感染的個體。

感謝Toby Morris (@XTOTL on Twitter) via TheSpinoff.co.nz, 的提供,這張圖清楚地表示了單一個體如何造成大流行的過程- 在單一的群體當中或是全球性的範疇

這邊我們最後要提到一個關於COVID-19在流行病學上的面相,那就是我們常聽到有關當局不斷向民眾宣導或是提倡的一個口號,那就是我們需要民眾的幫忙來”壓平曲線或是使得曲線變平 (flattening the curve.)”;也常看到這個口號常會搭配著圖表或是照片來解釋說為什麼我們需要採取比較嚴厲的措施,例如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關閉學校、減少商場的營業時間或是關閉非民生所需的商場,這些措施到底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從中國的武漢、湖北省或是歐洲大陸的義大利半島等地,我們都觀察到疫情快速蔓延的後果將造成:

  • 醫院人滿為患

  • 醫療資源的匱乏,耗盡所有口罩、手套 (個人防護用具)以及呼吸器的庫存

  • 醫護人員的折損

當這樣的狀況發生時,表示在疫情初期因為沒有採取相對應的控制措施,而導致感染的人數(病例)快速上升而形成一個陡峭的曲線;而這個曲線一旦超出現有醫療體系所提供的醫療能力(醫護人員、醫院的病床數以及醫療資源的補給),將會使得疫情更加惡化。 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我們必須要在疫情爆發的初期就要能有效的採取手段;透過減少人群的聚集、自我隔離與保持社交距離等等措施,將能有效地控制並減緩感染的傳播速度,疫情不會在相對短暫的時間內大量爆發。即使最終受到感染的人數仍可能相同,但上述的做法卻能有效地使感染人數的曲線變得較為平緩,目的是要讓整個疫情受到有效控制,讓位於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不會因為面對突然大量湧入醫院的疫情而不知所措,讓每一個受到感染的患者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醫療照護與關注,同時也確保在第一線的護士、醫生與醫療技士們都能保持健康與有足夠的休息才能對整個群體提供醫療協助。

Via Dr. Siouxsie Wiles (@SiouxsieW on Twitter) for TheSpinoff.co.nz. . 我們的目標是能有效地控制病毒的傳播,藉以讓整個醫療體系(病床數、人員的分配、醫療設備與資源)能妥善地處理疫情的發生。


COVID-19: 您的一舉一動都很重要

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要面對的現實面,也是為什麼身為科學家、身為這個群體以及人類的一份子,我們要揭盡所能地為社會大眾提供所有足夠的訊息與資源,讓一般普羅大眾在面對無論是從新聞、網路或是社交媒體所接收到的訊息時,有足夠的能力去評估與分辨這些訊息的真偽。

你的一舉一動都很重要

Not a direct quote.

Not a direct quote.

既使在對每一個人進行檢測之前,你我都已經有可能感染了 SARS-CoV2 但不自知,我們都可能是無症狀的感染者之一;再次提醒,即使為無症狀的感染者還是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並且傳播給社群中因為受其他感染而免疫力較為孱弱的民眾。

因此,當局的衛生部門都會要求我們表現得我們好像已經是感染者一樣,密切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藉由這樣的方式來遏止病毒的傳播。

由於 SARS-CoV2 為一個新興病毒,因此臨床上並沒有可用的疫苗,也沒有經過美國FDA批准可用於預防病毒感染以及傳播的抗病毒藥物。因此,公共衛生學家只能使用最保守原始的方式來控制 SARS-CoV2 的傳播,那就是如果你不接觸或碰觸到這個病毒,你就不會被感染!

各種措施包含了對未感染者進行保持社交距離,對疑似感染者與確定感染者進行隔離;同時也要求民眾維持自我衛生的整潔,對於常接觸到的環境與表面勤於消毒,也要勤於盥洗消毒我們的雙手(為何要洗手如何正確洗手)。

我們可以透過瀏覽當地衛生公共機構的網站,來獲取如何正確地實行保持社交距離與獲得正確防疫的相關資訊。這邊我們提供了幾個國家的網站:

台灣:衛生福利疾病管制署

加拿大: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

social-distancing-infograph-eng-1.png

同時,你也可以透過瀏覽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網站來了解如何安全地管理家裡與戶外活動,進而有效地降低傳播與感染病毒的風險。

請記住,受到病毒感染後可能需要長達兩星期的時間才會開始表現出感染症狀,而您在這兩週內都有可能在“默默地“不斷將病毒傳播並感染其他人;這也是為什麼當您覺得自己很健康沒有生病時,您仍須與他人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是相當重要的。


COVID-19的迷思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將陸續發布一系列的貼文來探討在社群媒體或是新聞上的一些常見或少見的錯誤訊息或是對於這個病毒的一些迷思。

而在那之前,我們先在這邊提供一些有用的準則:

  • 查閱消息的來源 – 來自於科學期刊或是公共衛生機構的正式公告- 藉以驗證消息的正確性

    •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研究人員會在 BioRXiv 這個網站上發布第一手的研究結果,並藉由網路的力量來傳遞新知。雖然這類訊息與研究大多數都是可信與準確的,但由於其研究成果尚未經過期刊的同儕審查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將資訊發佈在BioXiv上,所以在閱讀相關的貼文時請多加謹慎。

  • 尋求專家的建議:如果您不確定訊息的正確性與否,請多諮詢病毒學家、流行病學家、醫生與相關研究人員

  • 根據醫生的建議而非網路上的資訊或是朋友的建議 (除非朋友是醫生齁) 來做出醫療決定

  • 請遵循您當地公共衛生機構所發佈的防疫資訊,因為這些資訊是根據各國家與地區所量身制定的

最後,請繼續支持與觀看我們後續的貼文來獲得更多的資訊;在此感謝您的閱讀觀看,祝您與您所愛的人一切順心、平安喜樂。


負責任翻譯小編 洪傳典,原文著作 Dr. Patricia Thibault @escape_mutant

洪傳典來自於台灣 🇹🇼

目前任職於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微生物學部門 Dr. Benhur Lee 的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chuan-tien.hung@mssm.edu


PHOTO-2020-03-22-17-44-28.jpg

作者:Patricia Thibault, PhD

Patricia 來自加拿大,其專注於C型肝炎病毒領域的研究且於2014年在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獲得她的博士學位。自2014-2020年間在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 Dr. Benhur Lee 的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並醉心於副黏液病毒的相關研究。目前為任職於 Dr. Michael C. Levin的實驗室 (Department of Anatomy,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in the College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擔任助理研究員。

推特: @escape_mutant

Previous
Previous

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潛伏期傳播、年齡和疾病之關連性